与船政相关的影视剧作品集

更多
  • 正片
    2012 剧情 大陆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

    1867年,李鸿章(孙海英 饰)上书,清政府下令建立船政学堂,由洋人讲授西洋海军知识。邓世昌(陆毅 饰)前来报考,得刘步蟾兄妹相助,一鸣惊人。1877年,邓世昌送同学们赴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深造。4年之后,邓世昌代表朝廷迎接同学凯旋。他在伦敦街头偶遇刘步蟾妹妹(龚洁 饰),并教训了挑衅的洋人。毕业会上,邓世昌、刘步蟾与伊东佑亨(夏雨 饰)、东乡平八郎的对话,为日后两国海上交锋埋下伏笔。李鸿章组建北洋水师,向光绪帝(郭家铭 饰)启奏向英国定制的铁甲舰,得到了慈禧太后(吕丽萍 饰)准奏。与此同时,日本天皇号召朝野捐俸也购得了铁甲舰,伊藤博文还奉上了侵略的奏章。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杨立新 饰)率刘步蟾、邓世昌等 “镇远”号、“致远”号将士出访日本,遭遇长崎事件,大战一触即发……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

  • 第16集
    1992 剧情 内地

    北洋水师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曾经威震世界的北洋水师是如何建立,成为亚洲第一位,如何葬身大海,从而走向覆灭。真实再现中日大血战、旅顺大屠杀、朝鲜平壤战争、辽东战役、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山东威海大战。  1855年船政大臣沈葆桢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培养了第一批年青的海军军官先后成为福建水师、北洋水师指挥官。  1877年3月31日这些优秀的海军军官一部分到英国海军学院留学,背负了国家给予他们的厚望重托。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抓紧购买和制造军舰加速发展海军派遣的军官也在英国留学,成为他们后来的对手。1874年日本借口硫球渔民被杀炮击台湾并派兵登陆。  1884年8月23日13点50分马江海战爆发;1888年威震世界的北洋海军正式成立,拥有大型铁甲舰两艘、巡洋舰八艘、炮舰六艘、鱼雷艇十六艘、练习舰五艘……合计56艘,官兵4000多人。  1894年中日朝鲜战争爆发,7月25日7时45分日本海军在鸭绿江口丰岛突然袭击北洋水师舰队。日本陆军在舰队护送下强行登陆朝鲜,向驻防在平壤的清军猛攻。9月17日12点50分在黄海大东沟海域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汽机铁甲舰队的大海战。11月6日日军攻占金州。11月7日慈禧太后60大寿传谕听戏3天,同日日军攻占大连,开始向旅顺进攻。22-25日师团长山地原志指挥的日本陆军第一师团开始了长达四天震惊世界的大屠杀,2万中国人被屠杀,旅顺全城仅幸存日军为掩埋尸首而留下的36个中国人。随后海城失守,日军攻占辽东半岛向山海关逼进。1895年1月20日,日军攻击山东半岛。北洋水师退守刘公岛坚守待援,弹尽粮绝。

    北洋水师

  • 已完结
    2014 其他 大陆

    船政学堂

    纪录片《船政学堂》整部作品规划六集,每集长度50分钟。2012年,纪录片《船政学堂》筹备阶段,我们就召开专家策划会,决定借鉴国内各省通过高端纪录片打造地域文化知名度的成功经验,首次以编年体与共时性兼备、中西文化学者共同讲述的国际化视角,从“人”的角度切入,来讲述船政学堂以及船政毕业生鲜为人知的故事。既开掘“创办—保台—留学—整军—报国—启蒙—图治”等办学前后一系列生动感人的真实事件,更围绕船政学堂关键人物如左宗棠、沈葆桢、严复、魏瀚、刘步蟾、陈季同、萨镇冰等,展开故事讲述和人物塑造,生动再现晚清“千年未有之变局”中,福建船政学堂大胆开放、提倡启蒙与创新、悲壮报国的集体群像,揭示船政学子与中国近代变革之间的关联。全片的故事起点为1866年左宗棠上疏奏请创办马尾船政及学堂,终点为19辛亥革命后,严复在内心矛盾纠葛中仍然坚持唤醒民众、期待新人。六集片名分别为《海国图梦》、《孺子可教》、《问道“泰西”》、《蛟龙出海》、《一声叹息》和《世纪星火》,涉及时间跨度45年。  马尾,史称马江,这里因诞生彪炳史册的船政局和船政学堂,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国近代科技的重要发祥地、近代中国新式教育的发端。船政学堂是中国梦的十九世纪版本,它由洋务派主要领袖之一的左宗棠、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创办,于1866年底落户五口通商城市福州的马尾港。它最初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仿造英法等西方强国的坚船利炮;二是用西方的师资培养能驾驶蒸汽轮船的“良将”和能用西方技术制造枪炮的“良工”。可是,这所厂校合一的海军学校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影响,却大大超越了创办之初设定的目标。  船政学堂最大的历史功绩在于,它为中国近代化输送了一批具有世界意识的杰出人才,可以说,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许多历史面貌,因为船政学堂的开办而留下了“急剧变迁”的伏笔。曾培养出严复、邓世昌、刘步蟾、魏瀚、陈季同、陈兆锵、萨镇冰等一大批具有世界意识和爱国情怀的知识分子,他们冲破中国晚清腐朽王朝的重重局限,以前所未有的新视野和新方式与西方世界打交道,在思想、军事、外交、科技、工业、文学等诸多领域戮力改革、勇于实践,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船政文化是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是福建省乃至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精粹,是近代中国追求民族进步、自强不息的精神缩影。近年来,作为船政文化的发祥地,福建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界人士对船政文化极为重视,船政文化早已成为世

    船政学堂

  • 已完结
    2007 剧情 内地

    船政风云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境地,西方列强不断进行侵略和恫吓,1856年英法两国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王朝更是国力日衰。面对列强的威胁,朝廷中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改革派提出开展洋务运动,走富国强兵之路。  1866年,以左宗棠、沈葆桢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慈禧太后、倭仁为代表的保守派进行了反复、激烈的斗争,他们顶住了来自各方的压力,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福州马尾建造了造船厂,开设了船政学堂,造出我国第一艘具有当年先进水平轮船,培养出我国第一代海军。  32集电视剧《船政风云》真实地再现了这一阶段的历史,讴歌了左宗棠、沈葆桢等一批爱国者的历史功绩,突出表现了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这一主题,以及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1866年春左宗棠就在福州设厂造船一事给朝廷上书,慈禧太后在恭亲王奕訢的力劝下同意左宗棠在福州设厂造船。8月,左宗棠亲至福州,购买民田200多亩做为厂基,又聘请法国人日意格,德克碑为正、副监督。正当筹备工作紧张进行时,清政府调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去西安镇压捻军起义。突然的变化使处于初创阶段的船政局工程面临夭折的危险,左宗棠表示决不半途而废,他向清廷保举原江西巡抚沈葆桢出任“总理船政大臣”。沈葆桢上任后积极筹备造船厂,设立船政学堂,以培养自己的造船工程师和海军军官;设置船政衙门,总理船政事务。面对来自至上而下守旧势力的干扰、破坏,英桂、沈葆桢等船政官员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为了惩治以闽浙总督吴棠、布政使邓延楠等反对船政的贪官,沈葆桢果断处决了吴、邓的下属苏利和李有才,达到了以儆效尤的效果。洋监工日意格带领十几位专家和技工到来,马尾船厂正式开工造船。1869年第一艘具有先进水平的兵商两用轮船——万年清号成功下水,实现了船政大业。  沈葆桢拒绝了法国人驾驶轮船出海试航的要挟,亲自带领船政学堂培养的第一批中国未来的海军军官,登上“万年清”随船试航。并委托吴大廷随船北上天津卫接受朝廷检阅。  由于船政超支较多,沈葆桢奏请朝廷追加拨款,朝廷批准。沈顶住保守派压力,扩大造船厂,增加学堂,在合同期内共造各种兵船、商船15艘,为中国之最。  1874年5月,日本中将西乡从道下令路军少将谷干城、海军少将赤松则良率兵在台湾南端登陆。以强大的火力逼迫当地牡丹社投降,被打得狼狈后撤。由于汉奸的出

    船政风云

  • 首页
  • 上一页
  • 1
  • 下一页
  • 末页